退出长者模式
听军旅故事,致敬“最可爱的人”
发布日期:2019-08-07
 

军人,简单的两字,需要用坚守和汗水去诠释。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地。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从来都是逆行而上。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4位“最可爱的人”。他们中,有参与“世纪大阅兵”的转业军人;有舍身忘我,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老兵;有满腔热血,两代戍守边疆的战士……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难忘的军旅生活,感受军人本色。

  那一年,“飞豹”梯队飞越天安门上空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45岁的戴志锋对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格外期待。而早在20年前,经他和战友们改装的“飞豹”便参加了那一年的阅兵仪式。

  戴志锋的老家在遥观镇芳庄社区。1992年,他从家乡应征入伍,成为海军航空兵第6师的一名战士。1998年,从海军航空技术学院毕业。

  1999年,新中国迎来了50周年华诞。时值世纪之交,10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被人们称为“世纪大阅兵”。在这一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汇入到了接受检阅的大军之中。

  “早些年,我国的战略轰炸机只有轰6,但是航程和载弹量都比较小。1995年,我们接到了改装国产歼击轰炸机“飞豹”的任务,这是新中国首架国产歼击轰炸机。”戴志锋说,1999101日上午,中国“飞豹”空中梯队以分秒不差的箭形方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有幸参加国庆50周年‘世纪大阅兵’,倍感光荣和自豪,因为,这样的事一辈子只有一次。”戴志锋回忆道,这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参加阅兵任务的指战员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受政审。

  结束了19年的军旅生涯,戴志锋在上海转业,如今是黄浦区一家国营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虽然工作和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但是,他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培养,总是隔三差五回到常州,与亲朋好友畅叙友情、分享甘苦,展望更加美好的人生。

  叔侄同守边疆保家国

  茫茫戈壁滩,只有生命力最为顽强的沙枣树、骆驼刺等少数植物才能在贫瘠之地存活下来。而横山桥镇芙蓉村的徐云飞,已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驻守了十五载。在他的影响下,侄子汤微阳也成为了驻守边疆的一名战士。叔侄同为祖国守边疆,联手谱写了一曲戈壁中的“军旅之歌”。

  2004年,19岁的徐云飞成为武警新疆兵团驻阿克苏地区的一名战士。“刚去的时候,玻璃和门都是单层的,暖气效果也不好,御寒的作用几乎为零。零下2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双手肿得无法握拳。执行任务时穿再厚的衣服和鞋子,短短半个小时,身体就处于麻木的状态,脸上被风吹干了一层皮。”徐云飞说,在方圆数十里不见人影的地方,每天看到的只有战友和万年不变的荒漠。

  艰苦的环境下,徐云飞一方面加紧训练,完成各项任务,另一方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2006年他成功考上军校——武警福州指挥学院。20106月毕业后,徐云飞回到武警新疆兵团工作,先后担任排长、副队长、参谋、股长、副主任等职务。

  10多年来,徐云飞参与各类事故救援抢险任务,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安保任务,打击违法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获得团级荣誉8个、军级荣誉2个,这些荣誉见证着他在军队成长的点点滴滴。由于训练刻苦,这个皮肤黝黑粗糙的男子汉,自嘲到夜晚可以隐身。

  每次回到横山桥探亲,小侄子汤微阳对叔叔的故事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在汤微阳眼中,叔叔好比超级英雄,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入伍当兵、保家卫国的“种子”。

  2018年,大三的汤微阳果断参军入伍,圆了自己的梦。“去年刚好招新疆兵,通过层层选拔,我也来到了武警新疆兵团当兵。”刚去的前两个月,汤微阳每次都有训练科目不及格。不甘服输的他,经常掐着表训练。第三个月,他终于在训练中拿到了好名次,而且从8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兵团武警某部勤务中队的士兵。“我要向叔叔学习,为祖国站岗守边是我的职责使命!”汤微阳说。

  同在新疆,但叔侄俩隔着几百公里的距离。虽不在同一个军营,但叔叔的经历,永远激励着这个青年不断成长,最终蝶变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军人。

  志愿军老兵的难忘经历

  87岁的志愿军老兵何寅初至今还保存着一份69年前的珍贵资料,这份资料由三幅图片组成:一幅毛主席像,一幅何寅初1950年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前举着右拳的庄严宣誓,一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回信复印件。

  翻开这份珍贵的资料,何寅初仿佛回到了69年前那一段短暂而难忘的岁月。19503月,老家遥观镇下梅村的何寅初参军入伍,那一年,他虚龄才18岁。入伍后,他在华野第9兵团知识青年训练班学习6个月,结业后担任267622812连文化教员。

  19509月,部队突然开拔到山东滕县驻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开赴辽宁丹东,并于12月初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当时,过江桥梁已被炸毁,我们是从冰上过江的。过江后,每天夜间行军150里,赶赴长津湖。”何寅初回忆说。

  何寅初所在部队是长津湖战役的第二梯队,在投入战斗的一次行军中,遭到了敌机轰炸,何寅初右脚被弹片击中负伤,被担架队抬下了火线。待他醒来时,已经被转移到后方战地医院鸡西矿区医院。不久,他又被转到苏北康复医院养伤。

  这时,和何寅初在一起养伤的还有三四位在朝鲜受伤的战友。他们觉得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了,积极要求重返前线,并由何寅初执笔向毛主席写了联名请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给予了回复,要求他们安心养伤,并给他们寄来了一幅毛主席像。

  19536月,何寅初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武进县文教科工作,1979年调到国营武进第一染织厂,先后担任政工科宣传干事、教育科长,直到1990101日退休。

  “在朝鲜的日子虽然短暂,仅有20多天时间,但是,却令我永生难忘。今天的幸福日子,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值得我们格外珍惜。”何寅初说。

  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725日,站北社区。“绿色军装,是我永远的骄傲。”85岁的何尧明向记者讲起往事,情绪高昂,还用手比划着。何尧明是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的居民,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耳朵听不清了,眼睛看东西也模糊了,但何尧明对自己参军的那段经历,却记得十分清楚。

  何尧明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1951年,年仅17岁的他应征入伍,成为武进县北塘区区中队的一名通讯员。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年龄小和体质差,何尧明未能上前线。他在区中队负责新兵接收和联络工作。19526月,何尧明退伍,后进入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工作。在之后的40多年工作中,何尧明把军人精神转化为工匠精神,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精耕细作,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何尧明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有机会上战场。19668月,以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基干民兵的身份,何尧明被编入铁道兵一支队二大队十六中队。他穿上军装,执行援越抗美任务。何尧明说:“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时,内心是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能上一线报效祖国;担忧的是,因保密原则,无法和妻子说明真相。”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抢修被战争破坏的机车车辆、安装设备、建设机务段,技术上指导越南战士。”何尧明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很多细节依然清晰,他告诉记者,战争十分残酷,那时耳边每天都是炮弹声。“我们抢修的时候,还要应付头顶上敌人飞机疯狂轰炸。当时敌机扔出的炸弹是子母弹,杀伤力非常大,各类设施都被破坏。设施坏了,我们就得及时去修复,保障战斗顺利进行。”何尧明和其他基干民兵不顾生命安危,完成了各项任务。

  “那一年比十年时间还过得长。”何尧明这样说道。如今的何尧明,退而不休,继续发光发热,给社区党员授课、为学生讲课,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管委会

地址:常州市东方东路168号

电话:0519-898630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10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