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信息名称:戚墅堰街道2015年工作总结2016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01412424X/2015-00011
主题分类:政务工作 体裁分类:其他 组配分类:其他 戚墅堰街道:业务工作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戚墅堰街道
产生日期:2015-11-09 发布日期:2015-11-27
内容概述:2015年工作回顾,2016年工作思路
戚墅堰街道2015年工作总结2016年工作计划
 

立足新起点  奋发新作为  实现新跨越

戚墅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2015年11月27日

 

今年以来,戚墅堰街道紧紧抓住区划调整的历史机遇,按照武进区和经开区的总体部署,主动融通融合,整合优势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尽心尽力办好为民实事,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就今年工作情况、“十三五”发展定位以及明年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2015年工作回顾

 

一、经济指标运行平稳

截止10月底,完成服务业列统企业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限额以上批零销售额2.35亿元,同比增长15.8%;重点服务业0.54亿元,同比增长12.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4亿元。(受宏观经济影响,该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二、项目推进扎实有效

一是重点项目成效明显稳妥、快速做好运河南侧洼地整治项目的征收工作,项目涉及拆迁户460户、5万平方米,10天全部完成签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妥善处理好金贸大厦和地税大楼遗留问题,完成了权证办理和地块控规调整,目前正积极与东方公司对接,为后期招商和建设作准备。二是民生项目稳步实施。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完成了五益综合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了段前路整治工程,建成了三区、十一区两个小游园,新增了8处居民小区停车场,群众生活更加方便。三是引资引智有序推进医数洞察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又获得母公司杏树林第二轮融资1000万美元,估值已达到1亿美元。燃料电池项目已经通过市级龙城英才C类评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注册落地相关事项。

三、为民服务能力增强

一是提升社区服务。积极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率先在全省、全市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成立了“三大站”。深化“网格办公、组团服务”模式,全面构建“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工作格局。首创社区“孤老管家制”、“我家戚墅堰”微信平台、“互联网+”模式,力求提高社区服务覆盖率。二是优化环境面貌。把文明城市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完善设施、精细管理和严格考核,有效保障了环境的整洁有序,圆满完成了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在《武进日报》推出了“老城印象”三部曲,共享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三是夯实和谐基础。妥善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引导情绪,两次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没有发生集访事件。逐步化解东沿河重点信访事件,参与处置了园城房产资产重组、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等,区域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四、队伍建设规范有力

一是坚持一线锻炼。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参与到抗灾救援、征收拆迁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去,尤其是班子成员、年轻干部勇挑重担,做到反映迅速、全员参与、群众认可。干群精神面貌好,争先创优意识强,在今年全区“赢在中层”作风建设主题辩论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二是坚持面对面沟通。定期召开“问计促发展,纳谏求提高”恳谈会,一方面广泛宣传区划调整重要意义,同时及时听取党员干部、企业家、群众代表对经开区和街道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畅通了民意沟通的渠道。

 

“十三五”发展定位和目标

 

“十三五”期间,戚墅堰街道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按照武进区、经开区的战略规划和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强化公共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四个方面力求突破,努力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群众幸福、社会稳定的和谐街道。

 

2016年工作思路

 

(围绕上述目标,明年我街道将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攻坚克难,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推进三大片区改造一是加快推进运河南侧洼地治理,按照运河“四改三”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安排,明确工作职责,倒排时间进度,提升区域防洪能力。二是加快推进戚墅堰城际站片区改造,积极对接沿江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东部交通枢纽功能片区。三是加快推进工房区、汇龙湾等老城地块的改造和建设,积极争取政策,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2、实施七大整治工程按照“经开区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规划”的总体安排,明年是我街道“基础设施提升年”,预计投入3300万元,对花苑社区服务中心、汇龙湾小区、工房区、河苑路以及泵站等七项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提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

3、探索老城改造模式。针对老小区危旧房多、拆迁成本高、改造难度大、投入与产出的效费比低等瓶颈,积极探索民主征收、协议收购的改造模式。

二、精准定位,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

1、大力发展培训服务业。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依托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改造,作为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开发的核心载体,为产业发展输送人力资源。目前,我街道已协助学校完成培训有限公司注册,培训教室、多功能教室、办公场所以及培训公寓改造基本完工,初步形成体系完善、硬件达标和管理规范的职业培训基地。2016年,年培训能力将达到5000人次以上,2020年,年培训能力将达到10000人次以上。下一步,我街道将配合学校筹建中车大学,积极推动原址北扩改建工程,重点策划“领导力开发”、“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力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提升”和“新员工成长”等五大专项培训,成为培训服务业的新高地。

2、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业。围绕常州市历史名城体系与运河文化走廊建设规划,结合运河“四改三”与沿线旧城改造项目,充分挖掘央企的工业遗址、废弃的工业建筑以及工房区的特色建筑等遗存的文化价值,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丰富内涵,逐步建成工业遗存风貌街区,打造城市记忆名片。同时,放大戚墅堰老街、老店、老味道的辐射效应,扩大圩墩遗址公园桃花节、中秋游园会等主题活动影响力,完善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力度,努力建成工业、科普、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休闲区。

3、超前谋划站前商圈。主动对接经开区战略发展规划,抓住建设沿江城际高铁常州东站的契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盘活周边资源,着力构建站前商圈。沿江城际高铁将于明年年底前全线开工,“两站时代”的到来,将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要用足优势,整体筹划,定向招商,形成以商务办公、商贸物流、休闲娱乐为主体功能的站前商圈。同时,加快推进金贸大厦项目建设,引进屈臣氏、85°C、清沐酒店、秀江南等知名餐饮商贸企业,对接医数洞察、理想空间等互联网新兴企业,吸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资源集聚,力争把金贸大厦打造成为众创空间和楼宇经济的重要载体。整合商业模式,着力推进戚大街服务业业态转型升级,将德艺家电、新时代超市等本土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以点带面将分散、低端的商业个体整合共享,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提质。

三、创新服务,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1、深化社区建设一是打造“熟人社区”,通过创设公众空间、建立公众组织、推进公众议事、开展公众活动、塑造公众形象,增进邻里之间熟悉程度,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四点钟课堂、怡情书画等服务品牌,构建“互信、互乐、互助、互爱”的新型社区。二是扶持社会组织,通过拓展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功能,承接部分惠民利民项目,降低社区管理成本,满足社区居民多元需求。以“红领之家”公益联盟平台为抓手,着力构建“社区为平台、社团为载体、服务为导向”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三是探索“互联网+”模式,通过“我家戚墅堰”微信平台,成立微信议事园、服务共享圈、活动展示区,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提高服务效能,延伸服务内涵,为居民提供更加直接、便捷、零距离的服务。

2、强化城市管理。一是目标导向,提高重视。认真落实文明创建和长效管理的工作要求,不畏难、不推诿、不懈怠,力求各项检查得高分、少失分。二是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对背街小巷、老小区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加强日常巡查和常态化管理;加大长效管理和文明城市履行情况在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中的权重。三是攻坚克难,突破瓶颈。针对住宅小区、菜市场等重点、难点问题,找准问题根源和切入点,提升管理水平。

3、优化养老服务整合区域资源,通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与七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全面对接,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巡诊指导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引入社会资本,引进“慈济护理”、南方鼎利等社会化养老项目,逐步形成养老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四、从严从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1、积极作为。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武进区和经开区的决策部署,无论是推进项目,化解矛盾,还是服务群众,都要主动思考、超前谋划,做到想在前、干在前,不回避、敢担当,确保工作有突破、矛盾不上交。

2、务实服务。武进区、经开区工作标准会更高,节奏会更快,我们将按照“严格、细致、务实”的工作要求,做到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活力层层激发,不断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3、力求高效。认真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加强社区力量,更好服务居民。同时,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问责制度,树立雷厉风行,定则必做、做则必成的工作作风,全力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干部队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管委会
详细地址:常州市东方东路168号    邮政编码:213025    站点地图
联系电话:0519-89863000   行政审批服务热线:0519-687621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106  苏ICP备05003616号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微博 微信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106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