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龙城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片热土。去年6月,常州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沐风而长。作为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区划调整重头戏,常州市委、市政府将原戚墅堰区和武进区合并,并在新的武进区东部设立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打造城市能级新地标。年轻的经开区,瞄准了常州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的目标。 伟大的使命,让一座城市血脉贲张。必胜的信念,正被演绎成一幅壮美的图景。 常州经开区位于常州东大门,处于沪宁创新走廊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总面积181.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3.49万,常住人口约39.51万, 共有3镇、3街道,下辖60个行政村、 21个社区。区域内,密织的路网成为畅通的血脉:沪宁高速、常合高速呈交叉状穿越,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已经或即将在这里设站,大运河、新沟河等河道连通太湖、长江。 新、特产业引领“智造”升级。常州经开区是目前全市实力最强、体量最大、发展最快、空间最广、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省级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内入驻企业9282家,其中外商企业203家,形成了3+3+3的产业格局,即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型材料,绿色家居、绿色能源、绿色电机,以及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 轨道交通产业是经开区主导产业,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拥有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国字号央企,又有今创集团、新誉集团等大型民企,还吸引了GE、庞巴迪等知名外资企业落户。其中,戚机公司的内燃机车研发、制造、维修服务能力达到“亚洲第一、世界一流”,其生产的和谐系统内燃机车占到全国轨道交通市场份额的70%左右;戚研所的齿轮传动系统占到内燃机车市场的80%、占到电力机车市场的50%、占到城轨机车市场的60%,车钩系统占高铁市场的50%;今创集团内装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安凯特的高铁接触线系统占到市场份额的30%以上。2007年,轨道交通产业园成功晋升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基地。2009年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特色基地”,2009年、2010年,省外经贸厅和科技厅先后批准设立“江苏戚墅堰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江苏省戚墅堰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2013年,常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又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常州首个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项目,也是全省首个、全国第四个以轨道交通装备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基地。 在主推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智能电网、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在智能电网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发电、输电、变电、用电各个环节全覆盖的智能电网产业链条,涌现了一大批代表型企业,其中发电以戚电公司为代表,柔性输变电以博瑞电力为代表,输电以新东方电缆为代表,用电以雷利、凯隆、祥明为代表。当前,这些企业产值年增幅一直保持在30%以上。 创新驱动攀登价值链高端。目前,经开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6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462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00余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3项,省著名商标56项,授权专利总量达168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70件,国家级各项科技奖11项,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201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39%,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5亿,占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1.5%。 大力搭建各类载体平台,经开区共拥有“两站三中心”122家,形成加州科技港等科技孵化器6个,总面积21.63万平方米,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领军人才43人,2011年轨道交通产业园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认定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经开区企业已与中科院系统、清华、同济、西南交通大学等4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中电科二十一所已在区内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此外,区内企业已拥有省轨道交通牵引装备、专用特种钢管、电线电缆工程等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工作站87家,其中多个中心在国内已是业内翘楚,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产城融合描摹理想城市。在经开区,6500年历史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体现了底蕴的深厚。发掘传统文化,依托清明山、芳茂山、鸡笼山等山地资源以及北阳湖、宋剑湖、玫瑰湖、龙潭湖四大湖面,经开区大力建设生态保护绿地,建成丁塘河湿地公园、圩墩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完成沿河沿路等生态绿道,将“园中有城、城中有园、产城融合”的美好图景转变为生动现实。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经开区加快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开发区整体承载能力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目前经开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超过382亿元,建成道路569公里,绿化面积1760公顷,已在经开区内,初步形成“五纵六横”的骨架路网,雨、污水管网、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同步实施,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土地整理更加高效,十二五期间完成集体土地拆迁263万平方米,征收国有土地面积14万平方米。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开发区综合容积率达到0.78,建筑密度38.4%,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达0.76,工业用地建筑系数55.98%,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5636.25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17429.49万元/公顷,08-10年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区先进单位,11-12年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区称号。 依托优越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相继引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顺丰物流、恒耐物流中心、新誉物流城等成功入驻,形成了常州东部的物流高地。大润发、汽车4S城、第七人民医院、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外国语学校等一大批重要功能配套项目的使用和建设,为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和承载重大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民生优先绘就幸福画卷。让天更蓝、水更清,经开区始终将绿色环保作为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2014年,开发区被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评为江苏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潞城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街道省级考核。 提升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经开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4年常州经开区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为18.0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不断完善扩面工作机制,稳定现有参保人群,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构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在全市率先实行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社保水平位居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