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党委、人民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工作机构、各有关单位:
经党工委、管委会研究讨论通过,现将《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7年3月6日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
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
当前,常州经开区正处在快步转型、加速崛起的重要历史阶段。作为新成立的开发区,适应发展新形势、激发体制新活力的出路在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的关键在改革,引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质态转变的动力在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常州经开区改革创新工作,现制定常州经开区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市、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经开区实际出发,坚持系统性谋划、问题式导向、项目化落实,科学梳理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改革创新任务,突出改革创新重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激发经开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早日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坚强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国务院“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组织管理机制、集约发展和共享发展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工作,每年狠抓一批重点改革创新和专项改革创新项目,努力实现管理运行高效能、园区发展高质量、队伍建设高活力、资源利用高效率、社会服务高水平等“五个高”目标,建成具有常州经开区特色的现代园区管理运行制度体系,使经开区改革创新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开发区的前列。
(三)基本原则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改革的全局意识,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全局出发排定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重点改革项目,力争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强化改革问题意识,对于非全局性影响的突出问题,从实际出发选准专项改革项目,创新破解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
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强化改革机遇意识,用好改革重大载体和平台,切实做到“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自选动作”大胆创新,努力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制度成果和改革品牌。
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紧密结合经开区实际,把创新探索与稳增快转更好地结合起来,通盘谋划改革的力度与时序进度,抓好改革举措的部署和落地。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管理运行高效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经开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建立“三个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探索“三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地税税务登记证)等模式。构建统一高效的“互联网+审批”平台,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探索实行并联审批、“容缺预审”等新型行政审批办法,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
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综合执法试点,建立经开区执法运行平台,编制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在省批复的市容环卫、规划、绿化、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建设、人防、物业等十个领域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策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行政管理机制,建立信息联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
推进数据统筹和智慧政务改革。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共享和智慧决策新机制,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加快“智慧经开·视频云”建设,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服务城市管理。逐步构建个人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形成覆盖经开区的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推进镇(街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围绕镇(街道)体制机制适应开发区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镇(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优化政府机构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理顺部门职责关系,适当精简政府部门数量,形成与“一组一办一公司”产业园区运行模式协调有序、互促并进的体制机制。
深化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制改革。按照“一组一办一公司”的园区架构,围绕提高园区建设和运作效率,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和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实现镇(街道)与园区科学分工,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探索实行合作办园区,构建多元化园区运营模式。制订园区建设服务规范,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创新型园区建设运营机制。
(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园区发展高质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对外开放新机制、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建设产城融合新城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经开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实际情况,系统性梳理一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全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为经开区“二次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双创载体建设的协调和引导机制,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增强经开区双创服务业态功能。实现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全覆盖,形成覆盖区内所有企业、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业态发展,建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大市场,提升科技服务对经开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
推进招商机制改革。突出招商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构建招商项目评审决策机制及区镇(街道)共建机制。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提高部门和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经开区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推动经开区软环境由1.0版本向2.0版本跃升。探索投资“三单”(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投资便利化。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深化省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区建设,探索实践各类金融“先行先试”举措,打造经开区金融资源集聚组合功能平台,建立产业金融服务生态链,积极运用PPP等融资新模式。谋划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推进经开区控股上市公司工作,建立开发区+上市公司运作模式。推进实业产业多点布局,打造财务投资与产业投资相结合的新型投资模式。
推进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求,建立以规范的决策程序为依据,落实项目资金为前提的建设项目推进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完善建设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效率。实现对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的“一条龙”管理,把好审批关和建设关,强化对各个环节的监管,使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市《市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区域试点方案要点》的要求,围绕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的目标,建立产城融合工作推进机制,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性、带动性项目。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成长性企业培育工作,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实现队伍建设高活力
深化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考核体系建设创新,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探索推行政府雇员制和全员聘用制,打破体制壁垒。通过绩效考核,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以岗定薪、按绩取酬。
创新人才引进分配机制。统筹推进各部门人才短缺情况分析工作,厘清人才需求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型人才引进和分配机制。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大力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
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思维,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研究确定各部门可购买社会服务的业务领域,尤其在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方面,加强与社会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合作,积极借助市场和第三方力量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管理创新。
推进园区党建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园区产业链和行业性党组织,深化园区企业党群共建机制,建立园区企业党务工作者培养体系,实现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基层党建新模式,努力打响园区基层党建品牌,切实增强园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探索集约发展路径,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
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改革。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用地竞争性分配机制改革,探索实行新增产业项目竞争择优动态排序机制。建立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探索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和弹性年期出让制度,优先保障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要项目的用地需求。推动产业用地全过程监管评价,建立对违约行为的制约机制。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开展行业综合绩效评价,完善用地、用电、用水、排污、融资等要素差别化价格机制。建立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快推进高耗能、重污染落后产能淘汰,“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有序引导“僵尸企业”腾笼换鸟。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以省“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经开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行动,高效优质完成六项重点工作,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改善经开区环境质量。抓紧制定经开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
(五)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服务高水平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把教育摆在东部新城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知名教育品牌开展深入全面合作。创新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机制,采用公建民营方式举办东方新城中小学,推行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立适应双创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经开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同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办医制度。加快常州七院建设,不断提高综合诊疗水平,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疾病管理“三位一体”功能。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深入挖掘经开区文化底蕴,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建设运河文化带。推进文化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形成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文化支撑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常州经开区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战略发展部,负责协同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把推进改革创新项目作为部门一项重要职能,纳入总体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围绕年度改革创新重点工作任务,强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确保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严格考核督查
坚持把落实改革举措作为全区上下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尽快将其纳入经开区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建立年度改革创新项目“季督办推进、年督查报告”制度,制定相应督查考核办法,切实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三)注重调查研究
围绕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改革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对改革进程的动态跟踪分析,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推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丰富改革内容,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四)营造良好氛围
要高度重视改革宣传工作,围绕改革创新工作的目标举措以及推进实施情况,挖掘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效,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创新宣传形式,及时发布改革信息,适时通报阶段性工作,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主动解答改革难题。要想方设法凝聚改革共识,科学回应各方关切,强化改革攻坚的信心决心,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常州经开区2017年改革创新目标任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