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上世纪30年代,上海吴淞机厂搬迁至常州,改名为戚墅堰机厂,生产火车头,时至今日,工厂片区的官方用语依旧是上海话,轨道交通已经发展成为常州经开区的主导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常州经开区的集体企业,通过聘请上海“星期六工程师”,与上海企业配套生产、技术嫁接、企业联营,最终成就了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常州经开区企业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新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新影响,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应该说,没有上海的带动,没有上海企业的支持,就没有常州经开区今天的发展成绩。
今年,通往浦东机场的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在即,与沪宁城际在常州经开区内连通并站,常州经开区将加快打造4平方公里的高铁商务区,为迎接上海辐射,共享发展红利构建一流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