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清政府在上海淞沪铁路北段吴淞口创建了上海吴淞机厂,此为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至上世纪30年代,受战争影响,上海吴淞机厂辗转迁移到戚墅堰,进行着蒸汽机车的修理。在这片沃土上,一间间厂房拔地而起,屹立在运河之滨。
在过去的100多年间,中车戚墅堰公司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多历史性的时刻。然而,如果问及老一辈员工,最让他们骄傲和难忘的是什么,他们会笃定地回答——280柴油机的研发与诞生。
不仅仅在公司的发展史上,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上,280柴油机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以280柴油机为核心动力的东风8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于1984年研制成功,成为当时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牵引速度最快的内燃机车(机车即常说的火车头)。在此基础上,公司又研发了多款客、货运内燃机车,先后担纲中国铁路前五次提速的牵引主力,将中国铁路运输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戚墅堰公司原副总工程师范广荣一边整理旧照,一边向记者讲述往事。提及280柴油机,他略显激动,思绪又回到了40年前。
一场关于“速度”的争论
见到范广荣,是在中车戚墅堰公司的办公大楼里。他坐在格子间办公桌前,细细看老照片。即便已经看过无数遍,再仔细回忆过去的时光,仍然能够让他感慨不已。
范广荣今年77岁,已经退休10多年。1968年,范广荣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当时的戚机厂(中车戚墅堰公司曾用名),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上世纪70年代,铁路运输十分紧张,内燃机车功率小、状况差,牵引动力仍以蒸汽机车为主,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各地大批急需的物资积压在铁路沿线,出门买票难、乘车难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范广荣回忆说,“当时,沪宁线上跑的大多还是蒸汽机车,只有少量客车是用大连厂造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牵引。而由于上级的安排,戚机厂全面转入机车修理。那时我就有个愿望,沪宁线上要用我们厂生产的内燃机车来牵引。”
上世纪70年代,正是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运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牵引动力危机”成为中国铁路热烈讨论的话题。
“当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牵引动力达到3300马力就够了,即便不够,也可以通过多机牵引来实现更大牵引力。但是,我们就认为,根据铁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大功率内燃机车。”范广荣说,当时,厂里有不少年轻的大学生,并不甘心只做机车修理,迫不及待想做出一番事业,做更为核心的内燃机车研发。
1976年,戚机厂发动全厂职工大讨论,工厂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用3天时间专题研讨我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的方向和工厂研制大功率内燃机车的可行性及其选型。最终做出决定,着手研制16缸、280缸径的大功率柴油机,并成立了柴油机研究组,范广荣成为其中的一员。
280柴油机的诞生
范广荣手中的照片拍摄于1984年11月20日,记录的正是东风8型内燃机车的出厂剪彩典礼。照片上,装有280柴油机的东风8型系着大红花,孩子们挥舞着花束,人们脸上满是笑容。当时,范广荣就在现场,不过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现场一片欢腾,那时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一般。
谈及280柴油机研制过程中的艰辛,范广荣十分感慨。大功率柴油机在当时是一个全新课题,有很多技术性难题需要攻克。据范老回忆,没有先例可以参照,一边摸索一边设计。在研制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280柴油机缸径大、外形尺寸大,机车上无法安装;机车功率大了,柴油机、电机等部件的重量都会增加,机车轴重将会超过规定重量……面对种种质疑,戚厂人没有退缩,一件一件面对和解决。
实际上,对于大功率机车,轴重始终是个难题,这也正是当时研制的难点。“为了攻克这个难点,全厂员工不分日夜、不计报酬,埋头苦干。”范广荣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1979年,280柴油机研制成功;1984年,以此为核心的东风8型内燃机车组装完成,最高时速达到100公里,成为当时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牵引速度最快的内燃机车。280柴油机的成功研制,奠定了中车戚墅堰公司成为中国内燃机车核心企业的地位。
几代人的接力跑
从第一台280柴油机组装完成,到装有280柴油机的东风8型内燃机车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并获准批量生产,走过了整整10年的路程。
此后的数十年间,东风11、东风11G、东风8B等型号的大功率内燃机车拉开了中国铁路提速重载的序幕,成为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动力先锋,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面,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范广荣说。
1993年,范广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开两会,当时恰好有一台东风11内燃机车交付至北京,范广荣便和当时的厂长杨维书一同去察看,有张照片则记录了这一幕。照片上扛着摄像机的是戚机厂自有电视台记者,接受采访的是厂长杨维书。范广荣佩戴代表证,也出现在画面中。当时,所有人的脸上自豪感满溢。“我还记得当年,《中国铁道报》还报道我们是‘带着火车头开两会’,觉得特别自豪。”范广荣说道。
戚机厂以280柴油机为载体,一路创新,不断延伸应用领域,上千台装着280系列柴油机的内燃机车奔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万里铁道线上。这其中,有成功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的“雪域神舟”号青藏机车;结束我国专用机车长期依赖进口历史的东风11Z型专用机车……企业研制的火车头已驶出国门,至今已向柬埔寨、沙特、伊朗、肯尼亚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整车和配件。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过去的十余年间,我国铁路电气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建设,内燃机车市场受到挑战,公司又一次处于转型突破的紧要关头,生存发展的命题再一次摆在面前。
结束采访时,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斗了整个职业生涯的范广荣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年轻人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