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转型强健城市“筋骨”
实现产城融合,依托经济实力强健“筋骨”是关键。数据显示,2017年丁堰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5%,街道以5%的占地面积,贡献了经开区预算收入总量的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0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6.2%,综合实力、发展质态实现“双提升”。
街道工业底蕴深厚,拥有工业企业250余家,其中国企2家,上市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15家。经过多年的发展,街道形成了以神力电机、祥明电机等为代表的微特电机制造基地,以戚机公司为首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和以蓝豹集团、天虹纺织为代表的高端纺织服装制造基地。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街道将以产业布局规划为统领,以要素倾斜和政策调控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退二进三等路径,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街道党工委书记费晔表示。
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街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筑巢引凤,通过挂图作战、现场督查等多种方式加速项目落地。街道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业经济发展奖励意见》、《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投资 2.5 亿元的常州兴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聚四氟乙烯超细纤维项目,3亿元的润发光电整体搬迁、光缆交接箱生产项目,5亿元的白金汉爵大酒店项目,2亿元的港龙新港城项目等一批项目的深入推进和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街道发展注入了无限能量。
在项目的驱动下,一方面,街道工业不断迈向高端,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截至去年底,街道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列入科技培育后备企业15家,辖区发明专利实际拥有量达到235件。另一方面,服务业飞速发展,集商贸服务、住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形态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城建大手笔提升城市品质
过去的3年,是街道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3年,也是充满期待的3年。地处经开区核心区域,丁堰街道始终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做优做强基础建设,持续优化城乡环境,打造美丽新丁堰。
运河南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低洼易涝地变成了休闲旅游地,一幅运河文化画卷徐徐展开。正在推进的运河公园依托新老大运河,以圩墩文化为核心,以复古民国风为特色风貌,通过工业展示区、复古花园区、运河风景区三个板块,呈现“正在生活着的运河”,传播千年运河文化。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时尚居住、创意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运河南岸活力中心。
东方东路与大明路交会处,2幢23层高的塔楼已经封顶,白金汉爵大酒店有了雏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即将于6月投用,成为街道的新地标。集客房、餐饮、商务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白金汉爵大酒店,将全面提升街道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品位,进一步完善经开区中心城区功能配套。
历经3年发展,街道基础设施短板正慢慢补齐。去年,在街道穿越而过的漕上路、东方二路232省道以西段主线实现通车,进一步完善了街道的路网布局;实施的机厂河水利枢纽工程、丁塘港整治工程、梅港河河道整治工程、防汛应急工程等水利工程,有力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全面展开的污水管网接管和黑臭河道整治工作,还城市一泓清水。目前,辖区内污水管网接管工作已全面展开;住宅小区污水接管已全部到位;徐窑村内塘黑臭水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完工,庄基河整治工程将适时启动。
城乡环境的全面优化,不断提升着街道的“颜值”。街道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推行城市环境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城乡“形象之美”。3年来,街道完成了上庄村、樟村、徐窑村、俞家塘、庄基村等18个自然村村庄整治工程,大力解决了涉农自然村环境脏乱、违章搭建、基础设施老旧、生态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大改善感受城市温度
发展成果群众共享,街道做得实在而温暖。街道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协调发展各项事业,交出了一份饱含民生情怀的答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去年,街道成立了首个城市社区——蓝山湖社区,标志着社区建设工作崭新的开始。今年,街道加快推进港龙新港城社区和观墩花苑社区的筹建工作,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都达到领先水平的社区服务体系。
街道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经开区青洋幼儿园投入使用,丁堰小学改扩建和丁堰幼儿园易地新建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中;与常州奥体全民健身中心合作共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蓝山湖社区开馆运营,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体育文化生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老年人权益,街道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街道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室3个,社会养老机构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有活动室、就餐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休息室、康复室等。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街道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百姓安居乐业。3年来,街道组织就业技能培训946人次,新增就业人数244人,困难人员再就业20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03人次,扶助创业160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街道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平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相得益彰。3年来,街道综治部门成功处理各类纠纷187起,调处率100%,没有因调处不当而引发民转刑和群体上访或恶性案(事)件。针对辖区内水族同胞较多,街道设立水族群众特色调解室,聘请在水族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的法律工作者担任调解员,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及时依法调解,还为水族同胞聘请了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好水族同胞的合法权益。
号角已经吹响,街道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中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