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应该记得,去年,一则《中车工匠袁志刚练就“绝技”,30秒蒙眼配钥匙》的微信,曾刷爆常州人的朋友圈。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袁志刚。
蒙眼配钥匙 “绝技”登上央视舞台
当时,CCTV邀请袁志刚参加《阳光大道 为你点赞》节目,舞台上,袁志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一项绝活——目测配钥匙。桌上3个被锁住的箱子,只凭眼睛观察钥匙形状和尺寸,在120秒内用锉刀和钥匙坯配出钥匙。袁志刚不负众望,在规定时间内接连打开了3个箱子。在目测配钥匙的基础上,他又给自己加难度,成功挑战蒙眼配钥匙。
事实上,钥匙和锁之间只允许有两根头发丝的误差。袁志刚出神入化的技能,获得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一致点赞和热烈掌声,也将常州的工匠精神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火眼金睛”的称号不胫而走。
在全国,会目测配钥匙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平均一分钟不到开一把锁的人并不多。不过这目测配钥匙的锁匠活儿,和袁志刚的本职工作——机修钳工有什么关系呢?袁志刚说:“机修钳工就是要求眼和手协调,熟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在机器修理过程中靠目测就能发现问题。”
潜心磨砺数十载 成“机床设备保护神”
生在戚墅堰,长在铁路边。袁志刚从小听着火车声长大,每天看着火车来来往往,由于父亲和哥哥都是当时戚机厂的技术能手,想要成为戚机厂人的梦想早早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初中毕业,袁志刚去技校学习钳工,毕业时就已达到五级钳工的水平,比一般技校毕业的钳工高了一级。“所以,我1993年进厂时的工资要比同时期的同事多8块钱。”
一个老到的机修钳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快速有效地处理设备故障。一次,公司一台价格昂贵的数控磨床出现故障,袁志刚带队去修理。因为磨床的磨头转速非常快,对装配精度要求极高,也就意味着维修难度大,很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到达现场没多久,袁志刚就创造性地尝试了一种后来被称为“轴承内外隔圈厚度测量装置”的方法,仅一次测量就可以测出内外隔圈需要研磨的尺寸。他手掌控着磨砂,对隔圈进行精细地打磨。这样的打磨必须精确掌控,一旦失败将无法弥补。第三天一早,刚上班的同事们惊喜地发现:磨床正常运转了!只有懂技术的人才知道,这种设备的维修精度要控制在五十分之一头发丝左右。
此后,袁志刚勇挑重任,担负起公司关键大型设备的修理工作,被大家称为“机床设备保护神”。 公司也将开发新产品的一线骨干都集中到他的工作室,从设计到机械制作,新产品在这里“一步到位”。公铁两用车、北京地铁探伤车、上海地铁焊轨车、广州地铁网轨检测车……这些烙印上袁志刚心血的产品从常州走向了全国,在众多城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荣誉本源 唯“匠人匠心”而已
袁志刚对“精益求精”执着的初衷,还要追溯到1993年的夏天。
洛阳机车厂技校的校园里蝉鸣阵阵,钳工班毕业考评在即。袁志刚早早地来到教室,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了一把精致的斧头。看得出来,斧头的每一处都经过了精心细致的打磨。
不一会,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考评开始,老师依次查看每位同学的作品。果不其然,老师举起了他的作品,向全班同学说:“这件作品相比较算最好的!”袁志刚还未来得及开心,老师紧接着说道:“可是,这还不算一件好的作品,你以前一位师姐的作品比这个要好许多!”
老师转身走出了教室。几分钟后,带了一件作品过来,递给了袁志刚。当手指触摸到了师姐的作品时,他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师姐的作品光滑细腻,如同剥了壳的熟鸡蛋,而自己的充其量只能达到绸缎的光滑度。当时,袁志刚在心中默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德行”与“技能”相佐,梦想就在脚下。袁志刚这一“走”,就是25年,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高铁工匠”、“江苏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各项荣誉。可他的生活依旧很简单,上班扑在工作台上,下班回家还是扑在工作台上。他在车库放了一张钳工工作台,做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之事。
袁志刚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看了又看的《匠人匠心》。在他看来,所有荣誉的本源,唯此四字而已:匠人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