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临,喧嚣的中吴大道和今创路交叉路口,车水马龙,人流涌动,高楼鳞次栉比,各色灯光映照出流光溢彩的街景。悄然间,这里已经渐渐取代剑湖新街,成了遥观镇区靓丽的北大门,集人居、休闲、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位名叫董道超的外乡人,人们形象地称他“一个人建起了‘一座城’”。
建筑工地上的“柔弱书生”
记者:董总,听说您的老家在淮安,您是怎样来到常州创业的?
董道超:我老家在淮安市马甸镇卫东村,家中兄弟姐妹6个,我排行老二。19岁那年,我跟着马甸镇建筑队来到了当时的剑湖乡湖港村(现遥观镇剑湖村)打工,当时什么都不懂,加上个子小、力气弱,便被照顾安排卸黄沙的轻活。
在当时,像我这样的年纪,自己出来“混口饭吃”,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就算不错了,但我把这份工作看成人生的一种磨炼和挑战。卸黄沙是“小工”,挣钱少。我向工地负责人请求:“我能筛黄沙。”其实,我是想多挣钱,因为筛黄沙属于“大工”。满满一铁锨干黄沙有三四十斤,遇到潮黄沙,足有四五十斤,每天要筛10来吨黄沙。一天下来,腰酸得直不起来,脚下直打晃,手上磨出血泡不说,第二天起床,肩膀和手臂疼得都穿不上衣服。
记者:从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到优秀企业家,您经历了哪些?
董道超:路再远,也只要迈开腿、不停步,便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目的地。为了能够学到手艺,天刚蒙蒙亮,别人还在呼呼大睡,我就已经在工地上挥起了大铁锨,筛过的黄沙也堆成了小山。这样,等人们上工的时候,我就能腾出时间,去其他师傅跟前打下手了。我去看瓦工砌墙,跟钢筋工扎笼子,瞅木工立模,瞧水电工布线,还去看油漆工刷墙,甚至跟技术员学看图。不仅如此,晚上回到工地宿舍,我还把白天看到的在小本子上一一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细细揣摩。
常州城里的新华书店,那是一座温馨而诗意的殿堂。当时,我常常穿着粗布脏衣出入其中,买了一本本建筑施工图、施工管理、工程预决算等书籍,回到宿舍刻苦钻研。公司举办的业务培训班,我也尽可能地参加。沉浸在建筑学的海洋中,我不知疲倦。3年后,我便成了一位工程预决算技术员。6年后,我成为淮安市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处的一名施工队长,带领150多人开始承包建筑工程。
百折不挠的“变形金刚”
记者:坚忍不拔,是从平庸到杰出最实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格。这是不是您的成功秘诀呢?
董道超:我这里保存着一份当年带领淮安市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处承包的17项工程的详细资料,资料显示,我们的工程优良率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答卷。然而,1998年,因为工程队资质问题,不能对外承接项目,大家“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办。有门路的人悄悄地走了,觉得没指望的人也回了老家。
当时的建筑公司“一证难求”,我心急如焚,工程队难道就此折戟沉沙,任由多年的努力化为泡影?我不甘心。一方面,我凭借多年的诚信积累,找到“针头线脑”的小活,把队伍稳定下来;另一方面,我又多次对接大型建筑公司,希望“借梯上楼”,以“点工”的形式,将一些工程转包给我们做。这时,工程队的发展已慢慢稳定,但资质问题仿佛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心头。“编外身份”已经成为工程队发展壮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我的努力争取下,工商部门终于同意了我注册公司的请求。我意识到,大干一场的机会已经来到了。我立刻投资800万元,注册成立了常州市湖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常州城市建设的行列之中。
有人说,我是靠运气好,其实是“天道酬勤”。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更重要的是,我的运气来自诚实守信,来自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决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此,我和我的工程队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阔步向前。
城市副中心的“董氏烙印”
记者:湖港房地产成立后,第一项工程就是中吴大道戚墅堰段北侧的河苑家园。从老照片看,2002年前这里还是坑坑洼洼的荒凉之地。您是如何建起如今这个人口密集的百姓家园的?
董道超:当时建造小区,大多不配套基础设施,而我在推进河苑家园项目时,同步建设周边配套设施。因为一套房子就是一个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一家人舒适居住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开发商重点考虑的题中之义。
在策划小区建设方案时,我率先投入300多万元,开建了常青路,贯通中吴大道和劳动东路。之后,又投资200多万元,在潢河上架起湖港桥,接通机厂桥,开辟了连接运河北岸的通道。河苑农贸综合市场、新怡华超市、金玉满堂酒楼、福兰特连锁旅店等商业配套设施陆续进驻,遥观镇区北大门渐渐车水马龙、人气涌动。
不仅如此,围绕“住得舒心”,我还投资30多万元改造了河苑社区服务中心,解决了社区管理、居民户口入籍、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在我的提议和争取下,最终,河苑家园6000多户2万多名居民,还迎来了8路公交车的开通。
记者:中吴大道遥观镇两侧的湖港名居与湖港名城,是您继河苑家园后建设的两个精品工程。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董道超:当时,土地招标公告一经发布,就被许多公司盯上了,但湖港房地产脱颖而出,取得了这一项目的开发权。在建设过程中,我保留了底层沿街商铺的产权,并进行合理规划,引进了天语雅阁等品牌商店。至此,我们公司在遥观镇区北大门,先后完成了60多万平方米、9000多套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吸纳入住居民3万多人。
在建设湖港名居和湖港名城的同时,我发现戚墅堰及遥观、横林地区没有星级酒店,决定在此布局星级酒店。经过与市内多家酒店的对接洽谈,最终与江苏华怡明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一拍即合,投资1.2亿元,建成明都湖港大酒店,成为常州经开区成立后首家建成的四星级酒店,丰富了遥观镇的三产业态,提升了功能品位。
如今,戚墅堰老城区与遥观交界处,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圈,一座城市副中心俨然呈现在大众面前,大润发超市也落户遥观。
情若至深处,他乡亦故乡。36年了,我也算是为遥观这个第二故乡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