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镇2021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推动全镇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为常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做出新贡献,以“提气、降碳、强生态,治水、固土、防风险”为总体思路,根据经开区管委会《2021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责任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21年横林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区下达的约束性指标,PM2.5浓度工作目标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工作目标78.0%。氮氧化物及VOCS排放量较2020年分别削减 8%以上和10%以上。 完成区定减煤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排放总量达到市下达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京杭运河五牧出境断面总磷负荷达到要求,浓度较上年减少10%。 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统领,以源头治理为根本策略,实施协同治理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两大协同”战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1、深入推进VOCS治理
(1)有序推进各类涉VOCS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推广实施和执行。
全面执行地坪、船舶、木器、车辆、建筑用墙面、工业防护6项涂料以及胶黏剂、清洗剂等强制性产品质量标准,按时实施油墨强制性产品质量标准。推广实施《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GB/T38597-2020),完成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原辅料源头替代项目。
(2)完成涉VOCS各类园区、企业集群的排查整治及VOCS储罐排查治理,做好相应台账资料和管理信息登记。
完成2个区级产业园区(集聚区)排查整治,督促不少于5家重点企业编制并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4月底前,完成家具制造、金属制品、木材加工、橡胶塑料制品、包装印刷5大产业集群326家企业的排查整治。完成1个挥发性有组织储罐治理项目。
(3)强化重点行业VOCs治理减排。
夏季前,完成50家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确保完成臭氧削减任务。
(4)开展工程机械、交通工具(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总成及零部件)制造行业排查整治,6月底前完成排查并制订整治方案,11月底前完成整治。
2、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
(1)推进燃气、生物质锅炉和工业炉窑的“回头看”工作。
6月底前,29台工业炉窑完成排查、整治、建档工作。
8月底前,98台燃气锅炉全部完成低氮改造“回头看”;6台生物质锅炉完成“回头看”工作。
(2)继续开展铸造行业产能清理和综合整治,4月底前完成现状排查并制订“一企一策”整治方案,10月底前完成整治。
3、实施精细化扬尘管控
全镇降尘量年均值不高于3.8吨/平方千米•月。严控各类工地、道路、码头堆场等重点区域扬尘污染,确保码头堆场和工地扬尘治理全覆盖。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制度,施工裸土覆盖按《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应急工作方案(试行)》要求执行。
4、全面推进生活源治理
强化餐饮油烟监管,做好餐饮油烟整治“回头看”台账,逐步推进有油烟排放餐饮店加装油烟净化设施。
5、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
配合区级部门,加快机动车结构升级,强化机动车监管,全面开展在用柴油车等各类机动车监督抽测,加强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推进陆上和水上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建设,开展油气回收设施检查。
6、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
完成省定春夏季、秋冬季阶段性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加强烟花爆竹禁放、禁售管控。
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启动响应。严格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开展绩效分级,申报豁免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夯实应急减排清单,确保涉气企业“全覆盖”。制定“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方案,方案应细化落实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确保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9月底前完成绩效分级、应急减排清单和豁免企业清单修订工作,报区生态环境局备案。
7、开展热点网格精准溯源工作
充分发挥热点网格精准溯源系统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网格报警问题实施报警、巡查、处置、反馈、复核的闭环管理工作流程,有效提升污染源管控水平。
(二)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为引领,以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优化调整三大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优化调整空间结构。围绕“城镇提质新突破,转型升级再续航”的总体要求,结合片区的整体定位,按照“三园一区”的建设思路,分期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子电器电机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及退出集聚区。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考虑碳达峰的要求,严格管理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完成3家化工企业关停目标任务,并结合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一企一策”处置建议开展整合重组,全面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
(3)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CO2)控制为导向,坚持煤炭总量控制不放松,加大散煤治理力度。
(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刚性管控生态保护空间。
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治理,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9、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
进一步聚焦“生态”和“惠民”两个方面,结合南方村生态湿地公园、狄坂片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杨岐内河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实施景观绿化,全年计划完成村庄绿化146亩,不断夯实生态基础。
10、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配合区级部门,加快推进横林污水厂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力争工程早完工早见效,切实将生态安全缓冲区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作用发挥出来。
(2)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自然岸线和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全年完成新造林80亩,更新50亩。
11、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突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典范样板和引领带动作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创建市级示范村1个。
(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治理水环境。
贯彻实施《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三水统筹”,扎实推行河长制工作。
12、打好河湖水质保护攻坚战
(1)加强重点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保障,重点开展五牧断面提升攻坚行动。
根据横林镇《2021年五牧断面水质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强化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对京杭运河7条一级支浜和三山港2条一级支浜开展综合整治,开展汛期前污水专项治理,在汛期前对排涝泵站、闸口等大量蓄积的污水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到位;开展雨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对雨水排放口进行巡查、检测,对老旧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排查整治,消除管道破损、雨污混接、管网溢流等问题;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对368家涉磷涉水企业进行专项调查,推进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开展镇西工业园、镇北工业园等7个工业园区污水专项整治;加强五牧断面水质管控,形成风险管控清单,加强工业企业和河道巡查,实施常态化调水活水;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强化技防设施建设,5月底前完成京杭运河横林东桥至五牧断面沿线各类排口的排查与登记;推进生活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13、打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战
(1)做好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长效管理,强化河道巡查和管养,做好水面岸坡的清理保洁,实现水体“长治久清”。
(2)持续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成5km污水管网延伸工程,沿线企业应接尽接。全面推进“小散乱”排水整治、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整治,着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
14、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强化船舶污染治理。全面完成从事货物装卸作业的非法码头及设施(无项目审批手续和经营许可证)的清理整治,以及港口码头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工作。实现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城市市政公用系统有效衔接,强化船舶油污水等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能力建设,建立船舶污染物“船-港-城”一体化处理模式,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风险管控,推动建立港口船舶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15、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
(1)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年底前,完成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等工作。
(2)对劣V类及水质波动较大的支浜,制订实施“一河一策”整治计划,确保年底前基本消除劣V类情况。
(3)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4家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4)积极参与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利用示范区建设。
16、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
(1)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自然村延伸,新建设施重点围绕水质断面改善,实现水质断面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置。规划发展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5%,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0%以上,所有已建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率达60%。2021年,完成卫星、林南、新东方、双蓉4个行政村的共11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2)持续推动化肥农药科学施用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削减0.6%,农用农药使用量较上年下降0.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良好以上等级率达70%。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和农药使用监测,推进绿色防控示范,推动专业化防治服务。推进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强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管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提升水产健康养殖水平。
(3)启动实施新全面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完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4)持续推动农膜污染防治。落实《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将废旧地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示范推广强化耐候膜、加厚地膜等易回收地膜和地膜减量替代技术。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8%以上。
(5)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引导直播稻转机插秧,推进秸秆还田和离田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农田退水管理,全面排查梳理国考断面汇水范围内农田退水对水质影响较大的区域清单。对直接影响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的沿岸农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对于暂时无法实施改造的,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相关管控措施于汛前全部落实到位。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
(五)推进净土保卫战,巩固土壤安全。
以耕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与利用处置。
17、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
(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补齐能力建设短板,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规范工业废物处理处置。
(2)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置”模式,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对已建垃圾分类设施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
(3)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落实不同等级危废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措施、手续不全危废贮存场所规范管理制度,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危废重点源单位危废专项整治“回头看”,开展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巩固“一年小灶”成果。深入打击和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18、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监管。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污染防治责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完成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土壤污染物超标遗留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对经调查土壤污染物超过一类风险管制值的地块,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计划,督促土地使用权人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确保不发生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19、深入分析自然生态、大气、土壤、噪声、固危废、核与辐射、环境信访、重大舆情等各个领域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对关停化工企业风险防控,做好环境矛盾纠纷、“邻避”问题化解。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做好重要敏感时段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废水等处理服务和监管。
(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加强大气、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积极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配合区级部门,重点围绕三山港、二贤河等重点水系不稳定达标断面开展全面排查监测溯源,加密布设微型水质自动站。推进国考断面周边河道排涝泵站水质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装置安装,加强入河排污口水环境自动监测设施建设。
(2)推进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工况在线监控、重点排污单位视频监控等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任务。强化VOCs监控平台使用与调度,加强工业源监控。推进VOCs排放量10吨以下中小型企业安装用电量监控、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监控设施。
(3)及时响应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系统,实现污染异常排放报警,精准溯源,构建并执行“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大气环境闭环机制。
(4)提升降尘抑尘装备能力。推进装备能力建设,配备雾炮车、洒水车各一台。
21、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构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岛”项目建设。落实“三线一单”,贯彻执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社会力量,提高环境污染案件线索发现能力。加强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管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开展臭氧污染联防联控。
(八)切实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
22、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扎实推进首季争优“定向挖潜”发现问题和其他上级交办问题整改,确保全面完成整改、销号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进职能,条线上线联动,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强化推进落实。各任务牵头部门切实按照年度行动目标与方案,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相关工作环节推进时间进度及阶段目标,确保每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实施进度及时报送镇生态办,并积极接受上级部门监督检查。
3、形成定期通报。镇生态办将开展不定期督查,并定期通报各项工作进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