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年度成绩单新鲜出炉:2020年,公司交箱总量10.7万TEU、产销12.8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59%、91%。在经历疫情导致的行业“冰点”后,尤其令人提气。
新华昌集团是我国最早的集装箱制造厂之一,近10年年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集团坚定实施港口战略,相继在宁波、青岛、天津、嘉善等地布局工厂,产能、订单连上台阶,产品从标准集装箱拓展到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等。
“受疫情影响,去年坐了一回‘过山车’。”常州新华昌董事长单兴海说,4月、5月几近停产,堆场上的集装箱“积压如山”;6月,市场逐步回暖,订单纷至沓来;9月,上半年所有库存全部清空,“一箱难求”……
“没单子”扛得住,“单子多”吃得下,这得益于公司提前布局,打好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两张牌”。
2019年6月,常州新华昌投资3.7亿元,按照集装箱行业最新工艺和装备标准建设的智能化新工厂项目正式竣工投产,形成年产20万TEU的能力。新工厂引进50个焊接机器人、10个喷涂机器人,成为国内集装箱行业内首家大批量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联网联控自动化、环保绿色生产。“我们又陆续花了2000万元,增加了七八套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单兴海说。
步入智能化,最大的变化是“快”。单兴海介绍,单位小时产量从以前的50TEU提高到了80TEU;按照生产2TEU集装箱测算,每道工序所需时间从以前的2~3分钟缩短到了1分半钟。
首个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设立,让常州新华昌的集装箱几乎实现了“即产即出”。“集装箱产品性质特殊,出口通关周期长一直是行业‘通病’。”单兴海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设立后,产品下线即报关,可及时享受退税政策,按10万TEU产能算,仅回款利息就能直接节约成本85万元。每个箱子在自家门口报关,再也不用到宁波、上海等口岸兜一圈,节约的运输成本更为可观,彻底解决了国际买家因市场因素长期不提箱、企业长期不能报关、结算退税等难题。
单兴海透露,目前公司订单已排至6月,2021年预计产量增长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