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饮,大民生”。小餐饮具有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特点,致使小餐饮单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民投诉的热点和部门监管的难点。今年以来,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巩固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契机,有效整合部门力量,重拳出击,强势推进,大力开展小餐饮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小餐饮领域全链条监管
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开展小餐饮领域的全覆盖,全链条治理提升,全面排查整治食品安全风险,提高检查覆盖率、问题发现率和整改完成率,确保风险隐患闭环,做好食品案件办理。一是拉网排查,摸清底数。通过开展拉网式排查、逐街逐户走访,共摸排餐饮单位2258家,在摸排过程中,监管人员对照《餐饮服务监督检查要点表》逐项检查,并认真填写《食品经营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并发放餐饮经营台账本等文本资料,指导无证无照餐饮单位及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排查过程中共发现问题数31612个,已全部整改。二是加强抽检,筑牢屏障。不断加大抽检工作力度,针对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学校周边、农村集体聚餐等重点区域,以餐饮具、调味料、食用农产品为重点领域,共抽检食用农产品840批次,餐饮具700批次,其中食用农产品不合格81批次,餐饮具不合格527批次。三是强化惩戒,确保威慑。对问题小餐饮单位责令限期整改,累计发出整改意见书2000余份,对整改落实执行不到位和抽检不合格的餐饮单位,依法移交综合执法局立案查处。
二、注重标本兼治,力求精准管控化解风险隐患
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巩固小餐饮整治提升成果,总结和提炼经验,结合日常检查、抽检监测、投诉举报、舆情监测等,积极创新监管机制。一是起草地方标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由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共同起草常州市地方标准《一般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和调查处置工作指南》,于2022年11月13日起实施,是江苏省首个关于一般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置工作的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实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危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常州市范围内食品安全一般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置提供了依据和规范。二是搭建执法平台,打破执法壁垒。为进一步提升常州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管效能,优化综合执法(市场监管领域)办案流程,提高办案效率,深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监管执法一体化改革,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发了以食品(餐饮)检查业务、简案快办业务为核心的综合执法数字化应用系统。2022年8月31号上线以来,已完成309起餐饮相关检查,其中通过“简案快办”系统办理案件280起。三是打造阳光餐饮 守护餐饮安全。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推进阳光餐饮建设,在“明厨亮灶”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视频展示后厨加工操作过程,融合餐饮服务经营者主体应公示信息、后厨加工操作过程、监管部门监督检查情况、信用情况、公众评价情况的“五位一体”的阳光、公开,累计上线阳光餐饮1400家,其中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已实现全覆盖。
三、着眼长远规划,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着力创新监管机制,确保后续监管持续有力。一是推动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食品安全(小餐饮)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根据《常州市食安办关于组织开展常州市镇(街道)基层食安办规范化运行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开区食安办按照常州市地方标准《基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运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了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的运行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构筑完善区级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履职尽责、镇(街道)联防联控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二是开展网格化监管,构建部门协调的长效机制。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各镇(街道)食安办和“基层市场监管网格化治理”为依托,深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网格治理队伍与基层执法队伍综合优势,构建辖区-片区-社区三级监管网络治理模式,实现食品安全工作协同共治的局面。基层网格员和市监巡查员可以通过相关APP上报食品安全数据,为后期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三是推广智慧系统 监管精准发力。为进一步提高小餐饮安全监管效能,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江苏省食品经营安全智慧监管系统”为依托,只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便携式打印机便可以完成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数据完善、数据报送和部分日常监管工作,同时该系统还涵盖企业经营状态、风险等级、许可到期预警、主体异常预警等信息,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对在监管过程中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