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潮湿、狭小的井下空间,这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地方,污水、淤泥、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的味道,这是他们已经习惯的工作环境。
进入夏天,随着高温和汛期的如约而至,常州经开区排水管网养护工也迎来了工作最忙碌的季节。无论是在人们渐入梦乡的深夜,还是在防汛备战的一线,在看不见的井下世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是他们默默地守护,让城市在风雨中保持出行畅通、环境整洁。
每天下班前都要换全身衣服
“每天我们都要沿着道路走一遍污水管网养护,上午出去的时候穿得干干净净,中午回来的时候就能闻到身上有种难闻的气味,每天下班前从头到脚都得换一遍衣服。”管网维护工人,来自河南驻马店的王亚伟2014年就“入了行”。目前,他所在的管网运行班组有6个人,他们共同承担常州经开区遥观镇44.68平方公里、94.6公里排水管网及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监管工作。每天与污泥、恶臭打交道,29岁的他也没想到一干就是快10年。
“管网清理是一个比较脏、比较累的活儿,打开井盖,下水道里什么都有,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污秽、垃圾我们都见过。我比较敏感,除了味道,还受不了视觉上的冲击。”刚进入这一行工作时,王亚伟曾经历过呕吐的折磨,“刚开始工作也不适,吐了两回就慢慢好了。总要有人做这行,都是工作,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为了避免影响交通,同时避免高温影响,这两月来,他们大多数的作业时间一般是从早上五点点到中午十点,班组中的成员大多是外来务工者,每天除了日常的维护检查,管网污水热线处理也是24小时开通的,只要有人打来热线报修,他们就要立即到达堵塞点进行疏通。
夏天不只有高温,还要防汛
“走了,遥观3标段那边儿的污水官网有堵塞。”8月18日,上午9时的太阳已经足够将人炙烤的烦躁,接到任务后,王亚伟和工友立即发动作业车赶往村道边。下了车,老王先是在周围摆好了路障,紧接着,一旁的同事刘新功用铁钩熟练地撬开雨水井盖查看是否有淤积,再拉开污水井盖查看,随后示意一起出勤的工友用管道疏通车高压水枪进行疏通。
“像在农村周边的地方晚上不能施工,尤其是夏天,会影响居民休息,我们就得白天来处理。”清淤作业车驾驶员李峰伟一边解释着一边引导路人绕过。疏通车作业的时候靠水力把管道里的淤泥冲出来,其顶出来的气流同时还带着一股下水道特有的刺鼻气味而在高温天气,臭哄哄的味道会更浓一点儿。
夏天的难熬,不只要应对高温天气,还要做好防汛准备。江南地区汛期从6月1日开始,一直到9月20日结束,而防汛的工作会比上、下汛的时间再延长十天左右。只要是降雨有一定强度、持续一段时间,王亚伟和工友就要冒雨在各自的防区范围内进行排水口的巡查。如果发现明显的隐患,就必须在隐患点值守。
随着现场疏通车作业完,养护队队员们继续拿着铁锹把污水井里的淤泥铲出来装进编织袋里放到作业车上,再细心盖好盖子,以保证与井口严丝合缝。之后赶往下一个作业点,此时工人们的额头上已经沁出汗珠,而一天的工作才刚开始。
下井作业尽量用机器来代替
“下井衣服不透气,夏天温度又高,每次干完活从井上拉上来,整个人都湿透了。”回忆起第一次穿着防护服下井,王亚伟想到的只有黑暗和狭窄,黑黢黢的管道里只能看见头顶照下的一束光亮。由于下水管道中可能会有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每次下井前,管网工人还需佩戴正压空气呼吸器、氧气瓶等整套防护装备。整套设备穿戴起来,重达10公斤
“在管道里清淤站着也不是,蹲着也不是,只能佝偻着腰铲泥。”戚国华是这支养护队中年龄较大的队员,下井经验丰富。记者尝试跟随戚国华穿着全套设备在井下工作,但仅仅行走一会儿就已经气喘吁吁,但养护工在工作中还要钻到80公分直径的管道里一铲一铲地将淤泥清理出来。戚国华笑着说,“虽然辛苦,但只有养护做好了,才能保证排水管网运行正常、排水畅通,保证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防止污水漫上街道以及污染水体。”
虽然人工下井有一套完善的防护措施,但随着排水、清淤设备升级、上新,如今在作业现场,养护队尽量用机器代替人工下井作业。在公司负责人,拾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朱亦轶看来,自动化不仅提升效率,还能够保障工人的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用机器设备解决的,工人就不用下井,而且下井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
工人们也并不担心机器高度自动化以后会抢了自己的饭碗,“机器总需要人来配合的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在作业车中,王亚伟熟练地向记者演示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移动泵车、拦讯自冲洗机等自动设备。目前,通过无人机械,基本可以解决80%以上的管道问题,而王亚伟和他的工友们,通过公司的多次的内部培训,也逐步从一线下井工转变为机械操作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