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戚墅堰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创新“1+3+4”解纷模式,做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让各类矛盾纠纷在街道“ 终点站”下车。
街道在原“去窗口化”接待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扩建改造、优化布局,集成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真正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综治中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建立各类调解室、集访接待室、远程视频接访室、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室,按照常驻、轮驻、邀驻等方式,推动街道5个职能单位入驻办公,着力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前店后厂”资源整合“一个场所”办公。街道“一站式”平台按照“前店+后厂”的工作模式进行功能布局,以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接待大厅为“前店”,接待现场来访及咨询;以专业解纷区、分析研判区、心理咨询室等为“后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矛盾纠纷调处全周期服务,并提供人财物保障和指挥联动、分析研判支撑。
聚焦矛盾化解“三有环节”衔接。引入多元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调解协同作战,在工作中狠抓排查、调解及反馈环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矛盾研判有机制。街道召集职能部门、社区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研判,准确把握矛盾纠纷发展趋势和问题实质,区分纠纷的不同性质,对症下药,研究解决方案。矛盾调解有实效。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模式,与律所联合,街道及社区均聘请律师,参与矛盾纠纷处理、法律咨询及重大疑难案件探讨;与法院联合,设立片区联系法官制度,法院指派员额法官担任街道调解顾问,开展日常的人民调解指导工作,对疑难复杂纠纷提前介入。与检察院、公安机关联合,优秀检察官、警官纳入街道优秀调解员团队,提升街道矛盾纠纷解决率。矛盾解决有阵地。打造解纷品牌,建设涉侨纠纷调解室,组建调解工作专班,建立“1+3+N”涉侨解纷联席工作机制,帮助涉侨人士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相关涉侨解纷工作法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会议上现场交流推介。
聚焦流程优化“四步诊疗”提效。街道摸索“四步诊疗”机制,在提高矛盾纠纷受理、解决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实现问需听诊。常态化实行党政领导接访约访制度,问需于民,确保居民能够就地顺畅反映诉求,解决问题。做到门诊分流。街道“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实行“一扇门”统一接待,“多扇窗”分流化解,让服务更集中、覆盖面也更广。特邀专家坐诊。根据实际,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调解、老兵调解等工作小组;吸收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调解员等专业人士入驻网格,用好“三官两师一员”的力量,用心服务解群众心结。联合多方会诊。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进行联合会商,强化诉调、访调、警调衔接,加强街道各部门行政调解工作,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多部门联合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开展联调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