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初,常州市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苏南模式”升级途径,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土地利用高效、产业质态良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新格局,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全省31个省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连续四年跻身前三,2022年在全省90个省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位列第2名。
多点开花做强产业链 厚植先行引领优势
聚焦“四特三新三潜”的四大特色产业、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三大未来战略性产业,制定23个特色园区详规;坚持龙头企业引领,以中车戚墅堰车辆工艺研究所、今创集团等企业为引领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放大雷利电机、祥明电机等上市电机龙头企业示范辐射作用,智能微电机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四特三新三潜”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比重已超80%。
多管齐下激活创新链 赋能新旧动能转换
更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8个。更大力度支撑产业创新。加快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去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目前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75家)。更优服务汇聚创新人才。“十四五”以来,引进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6名,省双创人才23名。同时,依托本土职业技术学院,做强本地轨道交通、机电、信息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多管齐下激活创新链 赋能新旧动能转换
更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8个。更大力度支撑产业创新。加快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去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目前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75家)。更优服务汇聚创新人才。“十四五”以来,引进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6名,省双创人才23名。同时,依托本土职业技术学院,做强本地轨道交通、机电、信息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多元筹措强化资金链 筑牢项目建设支撑
采取“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合作+企业自主改造”的多元开发模式,综合利用产业、财税、金融等多种政策组合,发挥国资撬动作用,激发企业自改动力。加强与区级国有公司沟通对接,采取银团贷款等金融措施,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保障一级开发资金按时到位;积极申报各类资金补助,2023年获批的国家、省市经济、环保类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累计超2亿元,累计获批专项债资金39.38亿元。
在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引领下,常州经开区各镇、街道、园区按照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要素集约、品牌响亮的特色产业园区。2024年1-6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1.6亿元,占比47.9%。近年来整治清退1100余家“散乱污”企业,三年累计签约腾退企业及民房超234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65万平方米,特色产业亩均税收突破30万元,在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显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两项指标领跑全省省级经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