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8年,产品填补了国内显示屏产业的关键元件COF载带及COF-IC显示驱动芯片的空白,拥有核心技术专利231项,终于获得投资商的青睐,成为行业‘独角兽’。”最近,常州欣盛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省独角兽企业,董事长蔡水河很感慨。这也是常州经开区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科技创新,是经济开发区跨越发展历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当前,全区拥有国家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170家,创新驱动水平居全省省级开发区首位。
量质并举 推动高企梯次培育
“2016年入驻常州经开区,2020年获评高企,2021年从轨交园孵化器‘毕业’,投资建设市重大项目,2024年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国内极少数具备蒸汽能源系统设备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企业,艾肯(江苏)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震翔对“闯关”之路记忆犹新。
常州经开区成立之初,高企只有96家。如今,累计拥有有效高企496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企数占比全市第一;累计新增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科技型上市企业15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
“量质并举的培育,造就了可喜的成绩。”常州经开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钱哲峰介绍,常州经开区成立以来,先后发布《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和《常州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成长计划,对培育企业开展跟踪服务和重点辅导,推动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加速成长、梯次升级。
以“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近3年来,常州经开区发放各类创新扶持资金2.77亿元,去年全区制造业贷款和科技贷款占比位列全市第一,并推出园区贷、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以艾肯工业为例,2022年以来,公司累计获得各级扶持资金760.8万元。
青年人才王骏开展项目路演
欣盛半导体生产车间
集群创新 搭建高端平台载体
瞄准科技“最前沿”,勇闯创新“无人区”。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与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将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癌症无创精准放疗的发展态势。
信承瑞致力于提供新能源新材料连接系统解决方案。“落户常经开以来,公司逐步实现了装备自主化,推动各类新技术‘落地生金’。”信承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金良赞说。
常州经开区成立以来,陆续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多个重点创新平台载体“零突破”,通过平台联动激发创新集群活力。
2023年,常州经开区提出科创载体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开展科创载体绩效考评,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进行择优扶持。“加快构建‘1+9+21+N’双创体系,建设9大特色产业众创集聚区和21个科技园区,并在园区内设置若干个新研机构、联创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双创载体。”常州经开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洁艳介绍。
上个月,常州华工智造数字研创园正式揭牌并开园,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智装院的智力资源,打造产学研融合科创示范园区。国产轻量化工业装备AIoT平台项目等6个龙城英才项目、闪熠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等6个科技型企业项目在开园当天集中签约。
“聚焦设备的智能化以及数字化方向,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应用在高端制造、精细化工、发电等行业。”国产轻量化工业装备AIoT平台项目负责人刘涛告诉记者,期待依托研创园的平台,寻找更多优质客户。
有了研创园的先行先试,常州大学常州经开区科技园项目、天津大学常州经开区技术转移基地也在加速布局中。
科技型企业集中签约入驻研创园
信承瑞生产车间
智汇经开 实现产才融合共振
“推动企业更大力度引进‘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人才,实现创新人才向重点产业集中、向重点企业集聚。”常州经开区党工委人才办主任方琼明认为,人才是创新制胜的法宝。
同济大学博士王昊去年入职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展大型智能电力装备在随机振动与冲击作用下的结构可靠性研究。“从王昊首次来常经开面试,到完成入职评估,我们全程参与、全力解惑。”方琼明说。
在区党工委人才办的组织辅导下,入职不到一年,王昊便成功申报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并获得市、区两级资金支持100万元。
据悉,常州经开区已连续四年开展“两进一送”活动,进镇(街道)、进企业、送服务,提高人才政策的知晓度、覆盖面,已服务企业400余家,摸排引才需求信息100余条。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围绕辖区“四特三新三潜”十大特色产业,常州经开区以赛为媒,来到全国各地开展项目引才。去年以来,牵头举办创投项目闭门路演会暨知名创投经开行上海站活动、新能源之都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等招才引智活动;承办“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数字经济专项赛、“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汽车电子专项赛,前往成都、西安、大连、武汉等城市开展巡回赛。
在成都赛场,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王骏凭借双氧水制备新工艺拿下二等奖,“原本我在成都工作,如今研发成果得以在常州经开区落地,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以来,招商、人才、科技等多部门全周期服务参赛项目,已对接项目34个,明确落地7个。”方琼明说。
当前,常州经开区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航行动”,积极锻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崛起“苏南智造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