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戚墅堰街道把准特殊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脉搏,推动社会救助从“给钱给物”的传统模式,迈向“主动服务”的综合赋能新阶段。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网格员铁脚板走访”的双重联动,精准捕捉困难群众的深层需求,让社会救助既有力度更添温度,悄然完成了一场暖心“升级”。
“戚”彩医+:陪诊员当起“临时家人”
对高龄独居、无亲照护的困难老人而言,医院的挂号机、缴费窗口、检查科室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坎,独自就医堪称一场“闯关”。“‘戚’彩医+”幸福陪诊项目,正是为破解这场“闯关难”而来。
第三方机构派驻的专业陪诊员,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从预约挂号到取药返程的全流程陪伴。他们不只是医院里的“活地图”,更是老人身边的“临时家人”——用耐心当“翻译”,帮老人把含糊的症状说清楚;用细心做“后盾”,握着老人的手穿过陌生的诊室走廊,悄悄抚平那份藏在皱纹里的焦虑。
现场直击:65岁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王大爷意外摔伤后,项目团队15分钟内就协调好陪诊员邓阿姨。在常州七院,邓阿姨像家人般熟稔地穿梭在挂号处、缴费窗口和药房之间,还总在检查前拍一拍王大爷,轻声说“别怕,我在这儿”。就诊、复查的全程陪伴,陪的是诊,暖的是心。
“剪”约相伴:一把剪刀剪出精气神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理发这件“头等大事”常成“头等难题”——出门难、上下楼难,更怕麻烦别人。“剪”约相伴上门理发项目,就像一阵及时雨,把理发店“搬”到了老人家门口。
项目推行“菜单式”服务:提前电话询问发型偏好、上门时间,理发师带着工具包准时赴约。推子嗡嗡转动间,白发被细细修剪,镜中的老人眼角眉梢渐渐舒展。截至目前,项目已服务34人次,每一次推剪起落,都不仅是解决生活难题,更是用指尖温度传递“被惦记”的幸福,让老人在清爽发型里重拾体面与精神。
“戚”彩青苗:用爱托举困境儿童的明天
困境儿童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匮乏,更可能藏着无人懂的孤单、不敢说的迷茫。“‘戚’彩青苗”项目突破“给钱了事”的传统,以“教育赋能+心理支持”双线并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心理个辅时,咨询师像朋友般倾听心事;户外研学中,志愿者牵着孩子的手认识世界;主题阅读课上,书本里的故事悄悄打开新视野……更贴心的是“家庭喘息服务”,让疲惫的照护人能喘口气,为孩子营造更温暖的家庭环境。
现场直击:困境儿童小月(化名)曾被心理阴霾笼罩,项目团队为她定制“个人+家庭”方案:心理咨询师每月上门,用沙盘等小游戏帮她疏导情绪,看着她从低头沉默到主动分享;同时为小月母亲申请喘息服务,让她能去公园散步、去和朋友聚会……如今的小月,作业本上开始画满笑脸。
让温暖细水长流
从“人找政策”的被动等待,到“政策找人”的主动敲门;从“资金补贴”的单一支持,到“按需服务”的精准滴灌——戚墅堰街道的这些尝试,正是基层民政服务从“粗放”到“精细”、从“达标”到“暖心”的生动注脚。
这些服务都从“小切口”入手,却像一缕缕暖阳,照进困难群众的生活缝隙,焐热了他们的幸福感,也书写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鲜活篇章。
下一步,街道将让“大数据筛查+网格员走访”的动态识别网更密,将根据老人、儿童等不同群体需求“量身定制”服务清单,让帮扶更对味;同时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壮大社工和志愿者队伍,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专业护航”的民政生态圈,让温暖一直“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