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经开区紧扣“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主线,打出政策+服务+创新“组合拳”,在惠企稳岗、招聘服务、重点群体帮扶、创业扶持、技能提升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全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一、精准施策惠企稳岗 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政策红包“精准落袋”
秉持“政策主动匹配、资金精准直达”原则,扎实推进补贴政策落地。累计拨付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社保补贴59.58万元,惠及93家次企业,让企业轻装上阵。
用工服务“按需定制”
实施重点企业春季用工专项服务计划,对55家企业开展用工需求系统摸排,组建专业化用工服务团队实施精准化用工指导,定制供需对接方案。搭建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平台,实时跟踪20家对美出口企业、25家抽样企业用工动态,稳岗有“数”更有效。
二、多维招聘“快车道” 求职招聘“零距离”
线上线下齐发力
构建“线上+线下+直播”立体化招聘矩阵,累计举办“春风行动”等24场现场招聘会,发布岗位1.87万个。
直播带岗“超火爆”
通过抖音平台举办5场直播带岗,其中探企直播2场,吸引17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416个,观看量突破29万人次,收获简历千余份,足不出户也能“云求职”。
区域联动“促流动”
联动常青里商业旅游街区、横山桥镇、遥观镇开展区域性招聘活动,覆盖企业162家,提供岗位6931个,达成就业意向超320人,带动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配合市外办、人社局举办“常州国际人才”经开区专场招聘活动,吸引留学生、归国人才等300余人参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余人。
劳务协作“活起来”
组织5家企业千里赴陕西安康市和平利县开展2场劳务协作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844个,向共和县等地投送岗位908个,吸引外地农民工来常务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靶向帮扶重点群体 织密民生“保障网”
高校毕业生“有出路”
组织40家次优质企业赴江苏理工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春季校园招聘专项活动4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82个,吸引1400余名毕业生参与应聘。全力支持区内学校就业,助力常铁校双选会举办,成功组织41家企业参会,释放800余个优质岗位。新增6家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岗位852个,组织405人见习,形成“基地培育-岗位开发-见习服务”全链条保障。
社区服务“家门口”
在剑苑社区开展就业摸排,搭建“1+3+N”就业服务模式,为全区建立标准化就业服务流程提供实践样本。实施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络,选址戚大街社区创建经开区第三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覆盖。
政策保障“兜好底”
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628.05万元,惠及3062人次,1-5月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4人,五类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帮扶2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个,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四、创业扶持“新动能” 点燃创新“火种”
真金白银“撑腰”
采用线上线下载体同步审核机制,累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23.36万元,扶持创业实体13家次。顺利完成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区级首次自主贴息审核工作,核定贴息金额0.39万元,惠及创业主体2家,让创业“底气更足”。
赛事+平台“赋能”
组织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双创”园区申报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家省级、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引进孵化实体16家,同步开展知识产权辅导等专题活动7场次。通过工商注册数据、往年优秀项目等渠道,采用一对一线上线下联系方式,积极推荐辖区大学生报名第七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围绕创业指标,联合乡镇街道大力宣传创业补贴、富民创业贷款等政策,1-5月完成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221人,全周期支持创业者“敢闯敢试”。
五、技能提升“硬支撑” 为产业“充电蓄能”
培训+竞赛“双驱动”
深入走访职业技能等级自主备案企业,督促近两年未开展认定工作的企业实施培训,组织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启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估工作,支持常州虹纬纺织开设新型学徒制班。开展培训班期74期,其中1期为创业培训班,共有1034人参与培训,发放补贴性技能培训补贴1095人次,金额达204.67万元。积极筹备第九届“经开先锋”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以工业机器人运维、电焊工、电工为开赛工种,以赛促学练“真本领”。
职称评审“更灵活”
严格依据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累计完成64人次初级职称初定线上线下审核,完成74人次中、高级职称评审网络化审核工作,确保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完成中天钢铁和今创集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前期摸排,推动中天钢铁启动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工作,让人才评价“更接地气”。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保民生就是保发展。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以务实举措、创新服务,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更高效的对接平台,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